劉作毅:
山西是煤炭大省,這兩年受煤炭業的不景氣加之山西官員腐敗案的曝光,山西經濟處于低谷,拖累到水泥業,可謂經營慘淡。2015年上半年山西水泥產量1,459萬噸,增速同比大幅下降24.11%,如此深的跌幅使市場再度深陷其中難以自拔。2009~2012年山西水泥產量平均增速高達23%,隨后直線下調,3年間增速從24%下滑到-24%,真是陰陽兩重天。
水泥產業2012年進入產能全面過剩,2015年需求全面下降,需求對產業的影響將愈發顯著。在市場上行期,對產能的控制可改變市場供需彈性關系;在市場下行期需求走低背景下,過剩壓力會加大,供需關系進一步惡化,如何去產能的問題擺在產業面前。
山西2011、2012年是新增產能投放高峰期,2013年市場下行壓力加大,但在建產能繼續釋放。市場需求持續下行、新增供給不斷增加是山西市場的特點,雙向壓力導致價格急跌。
山西水泥價格處于全國洼地,企業為生存在成本線上拼殺。面對市場嚴峻形勢,山西水泥行業、企業間幾經研判對策,但在市場下行壓力下難仍難以扭轉頹勢,不少地區價格跌破200元/噸,。山西水泥產能發揮率35%,低的實在令人難以想象。看到這組數據,全國其他地區都應該感到慶幸。即使在3季度,產能發揮率也就在50%。
據水泥地理資料,山西在落后產能淘汰做出巨大努力,小規模生產線關停20條之多,產能超過700萬噸。但形成反差的是:仍有1,000萬噸在建產能,去向在哪無從著落。
山西水泥工業發展有幾個階段:上世紀90年代,以獅頭、晉牌為代表,當時晉牌2000 t/d 線十分矚目,但經營不善虧損20億之多;進入21世紀,獅頭、吉港、金圓、智海成為一線企業;十一五期間,冀東、金隅、華潤先后進入;十二五,山水涉足山西,是最后一個進來,但將成為山西規模最大企業,還有兩條5000 t/d 線基本建成,但由于市場問題一直推遲投產。
2010年,筆者對山西進行市場調研,撰文《山西:水泥工業最后一塊“凈土”的顛覆式革命》,看到業內大企業集團在山西以大規模生產線進行區域布局,改變了以往小線、單點的布局。但不出兩年,看到的是很多企業紛紛步后塵如火如荼大規模建設生產線;而另一方面卻是市場一路下滑,正可謂投產之日即是負債之時。2012年,筆者參加一個企業的建線論證會,根據山西的產業形勢,大企業布局已覆蓋全境,認為再有條件也沒必要上線,因為已沒有市場容量空間,但結果……。
前幾年市場好,一窩蜂涌入水泥業,快投資、快建線、快收錢,不僅實體企業發展壯大,資本市場也是借機掙的缽滿碗滿?,F在市場下來了,資本離你遠去了,銀行離你遠去了,留下的是難以轉型的資產。水泥產業是強周期產業,是經濟起伏的最大受益者也是受害者。近期媒體上洗牌、嚴冬字眼頻出,山西應該是率先進入嚴冬的一個地區。但產業是會持續的,這也是經濟發達國家所經歷過的。通過市場整合、淘汰落后、提高集中度,對市場形成有效的控制是必由之路。但這是一個痛苦的過程,誰是勝出者?誰是退出者?是否還會有進入者?
背景小資料:海螺早期曾對山西市場做過調研,最后選擇放棄。據了解,主要是出于對收購價格和礦山規模、品位問題。由此看出,海螺進入市場都有自己的考慮和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