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駐四川記者龍財金 報道 隨著夾江產區陶瓷企業環保治理驗收日期日益臨近。近日,記者走訪了產區內多家陶瓷企業獲悉,大部分企業的環保治理行動都已接近尾聲,部分企業已經治理完成等待政府有關部門的驗收。與此同時,在走訪中記者還發現在環保的高壓之下,產區內涌現出了一批使用天然氣的陶瓷企業。
今年開年以來,圍繞環保治理的相關問題,夾江政府曾多次組織產區內陶瓷企業開會討論,并與企業簽訂環保責任書,明確在8月31日前完成達到《陶瓷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的各項指標。
據了解,從環保治理方案開始實施至截止日期,歷時半年,其目的是為了讓陶瓷企業有充足的時間來治理環保。不可否認,在此期間只要陶瓷企業沉下心來治理就能夠通過環保驗收標準,但是對于企業來說光有時間并不夠,充足的資金也同樣關鍵。根據記者調查獲悉,廣東、山東、江西等環保治理企業給產區陶瓷企業報的治理價格最少的方案報價都需要200多萬元,高的甚至需要600~800萬元。
然而,在當前瓷磚銷售低迷的行情下,高昂的環保治理成本卻讓產區內不少企業產生了猶豫。為此,產區企業也紛紛召開內部會議商量對策,其中大部分企業都通過了環保治理的決議,同時也有部分小型企業決定停產觀望。
在環保治理過程中有企業采用的是對窯爐脫硫、脫硝,對噴霧干燥塔、壓機進行布袋除塵治理等措施,也有企業考慮到一次性成本的投入過高,所以決定采用天然氣作為清潔能源生產,避免在煙氣治理方面的高投入,只需要對噴霧塔、壓機等局部環節進行除塵,以此來減少環保治理成本。據專做布袋除塵的徐冉(化名)透露,一般噴霧塔、壓機的除塵費用約60~80萬左右。
據統計,截止目前夾江產區內三洞鎮和黃土鎮一帶多家陶瓷企業已經采用天然氣生產。在采訪調查中,漢模泥總經理馬國利告訴本報記者:“采用天然氣生產的陶瓷生產線能夠達到當前環保煙氣治理的標準,但是每立方米將近3塊多的氣價會增加陶瓷的生產成本,尤其是對于大產量生產線來說更加不劃算,但對中小企業來說卻還可以接受”。
在調查中,也有不少使用天然氣的企業負責人向記者反映,他們之所以選擇使用天然氣生產也是被逼無奈,在現階段政府大力治理環保的形勢下,企業要想繼續生產就必須達到環保驗收要求,反之則要被政府強制關停。
“相對于一次性花幾百萬元對窯爐進行環保治理,我會更傾向于價格稍貴一點的天然氣生產,畢竟現階段瓷磚市場銷售低迷,企業現金流有限,不能全部投入到環保治理中去,否則將會影響企業的正常生產。”丹棱華盛陶瓷廠的宋光明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