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老年時報
“存金不如存木、炒股不如炒木”,在越來越多的人還在糾結到底是炒房還是炒股的時候,有一些人已經找到了一個更能攫取暴利的投機對象——紅木。
有人用養老錢囤家具,有人用買房子的錢囤原木……個體的瘋狂湊成整個行業的瘋狂。但事實是,中國已基本沒有紅木原生樹,對珍稀木材的無休止欲望,最終為大自然帶來無可挽回的毀滅。
從危機到瘋狂的輪回
2015年的第一個季度即將結束時,邊疆小城景洪也迎來它每年最熱鬧的時候——傣歷新年潑水節,即便如此,作為彰顯版納文化旅游特色的紅木一條街此時卻依舊冷清,大量的紅木商品靜置于塵土之下,乏人問津。唯有門口那些超級巨大、乃至無法放進室內的木雕彰顯著這里曾有過的“輝煌”。這條長達3公里的紅木街與周邊陸續被開發的村子里總共分布著上百家工廠和商鋪,以經營紅木根雕、家具、工藝品為主,涉及老撾、緬甸的紅酸枝、花梨木、黑檀、柚木等木材。在2012年12月開街后不久的2013年6月,《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簡稱CITES公約)將我國國標規定的33種紅木樹種里的7種列入管制物種。從此,這條紅木街經歷了不可思議的瘋狂:木材價格呈幾何級數躥升,進木材的速度跟不上銷售的速度,連多年積攢的碎料、差料都能摻在好木頭里一并傾銷掉,基本上零庫存運營。彼時,不僅是西雙版納,境外木材原產地、國內各大紅木原料集散地、家具生產加工基地以及家具賣場也正在經歷同樣的瘋狂。
紅木市場如此這般如過山車的動蕩始于2005年。那一年的年初,國內紅木家具的價格開始被快速拉升,各種關于紅木稀缺性、收藏價值的說法充斥市場,從2005年至2007年,紅木價格在短短兩年內上漲近10倍。2008年遭遇金融危機,紅木價格一度狂降,很多人的貨積壓在手上,急于周轉資金之下紛紛低價甩貨。2010年起又開始回升,這一年,中國經營紅木家具的公司數目增加了40%,直到2013年達到又一個巔峰。從2014年下半年起,紅木市場又遇消費“寒流”。文章開頭的一幕也正是全國大多數紅木商戶現在的境況。這一輪輪暴漲暴跌的背后又有著怎樣不為人知的原因?
始作俑者:唯材質論
中國的建筑與家具史幾乎是一部木文化的歷史。作為最容易獲得、最容易加工、與人性最為貼近的自然材料,木材從古至今就是中國人構建詩意棲居的不二選擇,可以說中國人的實木情結是與生俱來的。
中國的紅木家具收藏熱于20世紀80年代開始萌芽,當時只是一些有識之士的小范圍購買,一套紅木家具兩三千塊錢。到了90年代,一些文化界和演藝界人士開始關注紅木家具,市場上出現了紅木家具消費熱潮,使紅木家具開始漲價,達到每套l萬元到2萬元,隨之出現了以投資為目的的紅木家具購買熱,每年增值10%~30%。到了2l世紀,古董家具的稀缺結合投資市場的急切需求,促使很多人開始炒新家具。古董收藏界的“唯材質論”在此依然沿用,這些新作、乃至臆造的仿古家具也盡可能使用名貴的木材,繼黃花梨、紫檀的商業滅絕之后,紅酸枝又被定義成“被嚴重低估”的品種,進而坐上了最具投資價值的“寶座”,33種紅木國標的制定為這場追逐游戲設定了更多的獵物。
諷刺的是,國人將大量低俗臆造的仿古家具陳設于廳堂之時,大量珍貴雜木古家具被外國人輕松地帶出國門,直至歐美市場飽和,剩下的那些只能在風吹日曬中等待被砍做燒柴。這種風氣使古代傳統家具制造中大量使用的榆木、杉木、櫸木等木材都成了不受歡迎甚至代表“廉價”的材質。
從絕世藝術
淪為惡俗道具
物以稀為貴,這一點在紅木家具上的體現從古至今尤為一致。以小葉紫檀為例,此木在明代為皇家所重視,開始大規模采伐。到明末,南洋各地的優質紫檀就已經基本采伐殆盡,這些珍貴木材制成的家具從而成為皇族貴胄顯示富貴的標志。
奢侈品是一種超出人們生存與發展需要范圍的,具有獨特、稀缺、珍奇等特點的消費品。具有完全的手工、精湛的技藝、藝術的設計、完美的品質、歷經實踐沉淀的久遠美譽、象征文化的傳承等特征。而紅木家具似乎完全符合以上定義。2011年年初,國際知名奢侈品品牌愛馬仕將紅木家具列入了其產品系列。當紅木圈椅出現在愛馬仕上海展廳時,紅木家具第一次與奢侈品拉上了關系。10月,紅木家具集體赴澳門參加“2011首屆國際奢侈紅木家具展”,積極向奢侈品方向靠攏。世界奢侈品協會在《2011-2012世界奢侈品協會官方報告藍皮書》中預測:在中國,最先進入世界的除茶葉、白酒、玉器之外,就是紅木。此后,一小部分品牌開始走“高大上”的極品路線,備受高端人士追捧。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越來越多的紅木家具都自稱奢侈品,只是其奢侈得往往只是價格。就算是精工細作的真奢侈,也是以犧牲大自然為代價,這種奢侈,稱之為媚俗或許更為合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