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的不景氣,陶企的倒閉、易主,環保問題導致的關停、停產,企業資金鏈斷裂引發的欠薪、討債……這些負面消息充斥了陶瓷行業的2015年上半年,使得企業經營更為小心謹慎,業內人士也由此變得極為敏感。
行業的不景氣,陶企的倒閉、易主,環保問題導致的關停、停產,企業資金鏈斷裂引發的欠薪、討債……這些負面消息充斥了陶瓷行業的2015年上半年,使得企業經營更為小心謹慎,業內人士也由此變得極為敏感。
當下,微博、微信等網絡傳播渠道應用廣泛,尤其是微信作為新媒體的產物,這種以數字信息為基礎、以互動傳播為特點的新媒體的出現讓大家進入信息爆發的時代,不僅信息傳播速度快,且信息的透明度、公開度大幅度提高。
佛山市金拓萊陶瓷有限公司營銷副總經理劉曉良表示,人的心態發生變化也是導致負面新聞瘋狂傳播的原因之一。在資深行業人士的認知中,如此慘淡的行情并不多見。而在整體市場大環境不景氣的形勢下,陶瓷從業人員因擔心失業、陶企老板為借鑒經驗教訓對于企業倒閉、易主以及關停等消息予以高度關注。
但這是否能成為令人恐慌的理由?我們應該怎樣正確認識這些事件,并通過其把握行業動態,做出正確決策?
● 倒閉、易主
事件回顧:
繼4月16日新高峰陶瓷爆出欠債欠薪超3億元被數十名供應商圍堵廠門后,4月26日再次爆發了員工討薪圍堵事件。據悉,在供應商討債事件后,已有消息稱當地產區已有一家企業以資產評估4.3億收購了新高峰陶瓷65%的股份,并注入了部分資金。然而,由于債務問題沒有解決,造成已收購企業仍無法正常生產。
有媒體報道稱,新高峰陶瓷事件并非個案,江西有十幾家陶企面臨“換主”,其中部分企業的老板已被警方監視居住,保外候審。
無獨有偶,5月25日,廣州產權交易所的消息顯示,佛山市樂維陶瓷有限公司100%股權正在掛牌轉讓,掛牌價格為3044.13萬元。
明知此路不通,為何一意孤行?
上述事件一經報道,便引發了業內的廣泛關注。行業是否真正進入了全面洗牌階段?
在佛山市昊朗陶瓷有限公司品牌總經理王志平看來,事實上,企業的倒閉、換主現象很正常,但是現階段情況較之以往出現了些新變化,以往主要是一些經營不善的中小企業,而現在有部分實力型企業也因市場因素導致銷量下滑繼而引發倒閉、換主。
他進一步分析,陶企倒閉、換主主要受制于三方面因素,其一是政府的“打壓”;其二是陶瓷廠家資金鏈出現問題了,無法維持正常經營;其三則是經銷商盈利困難,繼而在消化現有庫存后撤場。
“整個建材市場非常冷清,如果不以活動刺激消費,我們快撐不住了。”江蘇常州某品牌經銷商坦言。陶瓷終端市場低迷,只有使出渾身解數舉辦各種類型的終端活動才能聚集人氣,引流消費者到店。據悉,目前許多經銷商營業額80%來自活動。
他進一步提及,預計到2015年年底,常州當地建材市場將會有30%~40%的經銷商店面倒閉。“現在,許多經銷商一直在虧本,目前重心放在消化庫存,并沒有購進新產品,準備庫存消化差不多后便撤場”。
此外,有業內人士預言,未來幾年會有相當一部分私拋廠倒閉。“私拋廠利潤薄,且產品沒有競爭優勢,抗風險能力弱,在消費需求有所下滑、且品牌拋光磚價格也持續降低的情況下,私拋廠再拼價格是行不通的”。
然而,據記者了解,繼此前有消息稱800×800mm普拉提出廠價跌落至15元/片后,又有私拋廠喊出14.5元/片,甚至14元/片的價格。而據了解,去年普拉提磚坯價格在10~11元/片左右,今年其出廠價已接近成本。
“在當下,70%的倒閉企業都是因為資金鏈出現問題而導致的,且大部分倒閉轉讓的企業都是以私拋廠為主”。佛山市金拓萊陶瓷有限公司營銷副總經理劉曉良表示,私拋廠大多以價格戰來搶占市場,而價格戰并不能給企業帶來多大的利潤,最后,當產品低于成本價后,企業便會出現資金鏈緊張等問題,最后無路可走,以至企業倒閉關停。
● 討薪、追債
事件回顧:
5月,高安市人民法院曝光“第三批失信被執行人黑名單”,高安偉鵬陶瓷、新澳陶瓷、威尼斯陶瓷三家陶企榜上有名。其中偉鵬陶瓷最高欠款達2000萬,并于2014年7月停產倒閉。
6月26日,樂山一拋光磚廠因拖欠供應商貨款遭封堵致停產,該廠的供應商們結成討款聯盟,每天輪流派人到該廠蹲點追款直到該廠老板付款為止。
6月底,湖北襄陽市陶盛建筑陶瓷有限公司因經營不善導致停產。停產后至少拖欠該公司管理干部4個月,有的甚至7個月,而拖欠員工工資則為1至二個月,總額在500萬左右……
資金鏈斷裂,“守信”無以為繼
“陶企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魚龍混雜,良莠不齊。對已經完成原始積累的企業而言,已形成一定的規模和市場知名度,信譽度比較好,處于良性發展階段,一般不會拖欠工資和供應商貨款,這樣也不利于其生產經營正常進行,有損企業信用”。某化工企業采購商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陶瓷行業部分企業實力不強,資金不足,行業形勢不好時,因為沒有流動資金,欠薪拖款是必然的。也有一些老板,見形勢不好,想退出,就有意轉移資產,惡意欠薪和不付供應商貨款”。
該采購商認為,企業資金鏈出現問題,一般有幾種情況,一是自身經營不善,產品滯銷,貨款回籠慢,導致資金緊張;二是擴張過快,超越了資金的承受能力,包括既有產品的產能復制,同時又選擇投資到其他行業,最終由于資金緊張導致二者都難以為繼。
佛山市緹香藝術陶瓷工廠設計總監宋琴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由于盲目擴張,導致庫存積壓過剩,卻還在持續生產,同時沒有預留流動資金。另外,同質化導致產品沒有競爭力,打價格戰導致產品沒有絲毫利潤可言”。
“導致企業出現資金鏈問題的原因有很多,企業自身實力不強,沒有足夠的資金流;產品滯銷;內部管理混亂;產品成本高;盲目擴張、投資,擠占了正常經營的資金,拆東墻補西墻,到頭來哪個也做不好”。有業內人士如此分析。
阿迪斯磁木地板銷售總監鄭國雄認為,產銷失衡也是導致企業資金鏈出現問題的主要因素。
“要想避免欠薪、欠款,就必須做好企業,生產經營要良性發展,包括選擇好的產品、采購優質價廉的原材料、先進的工藝技術、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強……總之企業要良性發展,要有足夠的資金流。”上述采購商說道。
宋琴則認為,“資金鏈斷裂不是短期內出現的,企業應該早有預見,企業破產可怕,信譽破產更可怕。既然等不來救市,不如早點籌措資金度過難關。退一萬步說,消化庫存,拍賣物件,還了債。留著誠信,等待時機東山再起,一旦跑路,機遇也會隨之跑遠。”
“信譽”、“誠信”,看起來是與欠薪、負債相對的詞,然而就如上述供應商所言,企業一旦出現資金鏈問題,基本上已經到了病入膏肓、無藥可醫的階段,除非有外來資金注入,激活正常的生產經營,否則面臨的就是停產和倒閉。在需求飽和、房地產持續低迷的當下,這對陶瓷行業來說是雪上加霜。
“資金鏈斷裂,等待房地產回暖也是遙遙無期,更何況回暖的陽光不是每個人都能沐浴得到。”宋琴說道,同時她認為,等待銷售旺季,可把“誠信”從市場上找回來,但道路定是漫長而險阻。
● 瓷磚“質量門”
事件回顧:
這個上半年,浙江某電視臺一檔名叫《1818 黃金眼》的新聞欄目借助馬可波羅和諾貝爾瓷磚著實在陶瓷行業“火了一把”。 該電視臺先后曝光了馬可波羅拋釉磚和諾貝爾微晶磚出現了質量問題。相關新聞報道經微信平臺發出后,點擊量在短短幾天內破10萬。
軟實力與硬實力,兩手都要硬
如此火爆,著實出乎大家的意料。中國建筑衛生陶瓷協會副秘書長、華南理工大學教授尹虹博士在其專欄文章《知名品牌瓷磚又攤上事兒?!》(2015年5月22日《陶瓷信息》尹博士專欄)中分析指出:如此火爆,未必是因為內容,估計更多的是因為報道針對的是瓷磚行業的兩個國家級頂級品牌,業內人士“熱情”圍觀知名品牌的“糗事”,就如大眾“樂意”窺視娛樂明星、官場政要、商界名人的隱私。“這些報道很有點‘標題黨’,我覺得這一方面進一步調動人們究其實際的探索心理,另一方面有那么點幸災樂禍的味道”。
不管圍觀者的心態如何,這確實給陶瓷企業敲了一記警鐘。
云浮新鉆石瓷磚有限公司藍珀瓷磚營銷總經理廖李明表示,對于陶企來說,在當今這個自媒體時代,信息傳播速度加快,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多樣,可能看似很小的一個問題,都可能為企業的生存帶來滅頂之災。因此,陶企要想獲得長久健康的發展,就一定要居安思危,時刻保持著高度的危機感,并不斷提高企業的危機公關處理能力,將危機轉變成企業發展的機遇。
不管怎樣,瓷磚企業之間的競爭,永遠離不開“質量”。如果說市場是生產商的必修課,那么產品質量就是生產商的生命線。瓷磚產品質量的優劣往往決定一個企業的成敗。廖李明指出,“目前陶企在危機公關上還存在的一些問題,有些陶企在危機時刻,還是會有顧慮,擔心會不會引起一些索賠、市場不良反應,擔心監管部門的反應。由此可以看出,陶企在處理危機問題時仍然不夠成熟和有膽識,但如果真的有問題,不會因為你擔心或者你不說,后續這些問題就沒了,該來的問題總會來”。
“建材的投訴問題很多,但除了少部分是因為產品質量存在問題,更多是因為溝通和售后服務沒做到位。”廣州金意陶瓷磚相關負責人指出,此前,暢銷的銷售形勢掩蓋了許多問題,這些問題在當下產能過剩、需求不振的行業形勢下暴露了出來。因此在當下的環境下,不僅是廠家需要轉型,經銷商也需要擺正態度、加速轉型,尤其是組建一支專業團隊至關重要。
● 環保、關停
事件回顧:
2月25日,臨沂市環境保護局羅莊分局下發名為《關于責令羅莊區違規建陶企業立即停止生產(建設)的通知》的文件,要求違規建陶企業立即停止生產。在此次事件中,臨沂共有39家陶企因環保問題停產。在2015年,臨沂產區成了環保大錘落下后的“重災區”。
隨后,各地環保重錘紛紛砸下。為抗議“煤改氣”帶來的高成本壓力,泉州200余陶企“逼”天然氣降價等事件再度將事件聚焦;而隨著諸如“肇慶市57陶企被列入污染重點監控名單”報道的出現,各產區因環保問題而被監控的企業和被強制關停的生產線陸續被曝光。環保風暴儼然已成常態。
環保常態下不能放松警惕
2015年5~6月間,本報記者先后走訪了此前因環保整頓備受關注的福建晉江產區和廣東肇慶產區。
事實上,肇慶產區早在2015年春節后開工以來,便暫停了“煤改氣”,取而代之的要求是“必須達標排放”。
“從目前的技術現狀來看,幾乎所有的陶瓷企業都無法達標”。佛山市某陶瓷企業生產負責人坦言。他指出,“近乎100%的環保設施是不符合國家規定的,除了廢水的問題能完全解決,廢氣和粉塵的問題目前沒有一家能達到規定”。
而在另一頭,陶瓷企業卻是“安然”通過了檢測正在進行正常生產。
因此,上述負責人用“一陣風”來形容這場環保風潮,“沒有徹底解決”。
此前,有數據指出,山東臨沂57企業被環保部約談關停后導致了6萬人失業,引發了千億債務危機。臨沂市人大某調研員在接受采訪時感嘆,“現在看來,這個彎轉得有點急了”。
“陶瓷行業因為環保問題,出現了減產、停產甚至倒閉的情況,整體經濟有所下滑,但是如果民生保不住也是不行的”。業內人士分析稱,因此現在政府的做法是一邊抓環保,一邊還得抓經濟。
但這并不意味著環保問題將回歸舊態。
晉江是全國各建陶產區中率先實現“煤改氣”的產區,但其作為傳統產區,在生產成本上原就不具備與新興產區競爭的優勢,清潔能源替換的不同步,更是拉大了晉江與其他產區之間的差距。當地政府與企業家都清晰認識到這一點,但是晉江市相關經濟部門負責人在接受本報記者亦明確指出,“清潔能源替換不可逆”。
5月31日,中國建筑衛生陶瓷協會常務副會長繆斌在出席某論壇活動時強調指出,協會將馬上落實企業生產節能減排工作。“據目前的情況來看,有95%以上的企業不一定能達到現有排放標準,在“十三五”期間,必須有80%的企業能達到現有標準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