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你還認為是寒冬嗎?8億噸的消費量距離不遠了,或許是2020年,也許是2025年。但肯定不是2030年。那么你們的水泥熟料線還想活嗎?
一、我國水泥產量與國際水泥產量對比
水泥行業的今天已經不能簡單的用冬天或者是寒冬來形容了,應該說水泥行業的冰河時期到了。為什么這么說呢?從世界水泥產量與我國的水泥產量對比看:2014年全世界水泥z總產量41.8億噸,而中國生產水泥24.76億噸;世界熟料產能35.7億噸,而中國有20億噸的產能;分別占全球總量的59.23%和56%。我國的水泥產量怎么就這么大?怎么就能長久的發展下去?
二、水泥消費預測
參考:《我國水泥消費量將在2015年左右達到峰值》文章
根據世界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發展經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水泥需求量或消費量與該國或該地區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密切相關,發展的一般趨勢遵從“S”形曲線規律:當一個國家或地區處在經濟起步階段時,水泥需求量呈緩慢上升態勢;當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進入高速增長期時,水泥需求量呈快速增長態勢。達到水泥需求的高峰期時,通常處于經濟高速增長時期的大規模建設階段;當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進入成熟期后,水泥需求量會逐漸下降并趨近于一個常量。
我國水泥發展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起步階段,1949~1984年,人均水泥消耗量50~100公斤。高速發展期從1984年開始,需求呈現快速增長,平均每年的經濟增長率和水泥增長率都保持在10%左右,預計這一階段將在2015年至2020年之間陸續結束。隨后,水泥發展逐漸進入成熟期,進入成熟期后水泥產量將逐步回落,接近穩定后,年人均水泥消耗量約為500~700公斤,與發達國家目前的情況類似。目前中國的人均消費量已高于日本、韓國和臺灣的水平。日本、韓國和臺灣在達到峰值時的人均累計消費量都在21噸左右。中國目前的人均累計消費量接近15噸,以每年1.5噸的速度累計上去,再過4年,就可以達到21噸的水平。但考慮到建筑習慣,中國的房屋建筑多為高層的鋼筋混凝土結構,且由于丘陵較多,高速公路和鐵路、水利建設時會消耗水泥量也高。所以,中國的水泥消費見頂時的人均累計消費量可能達到25噸左右。人均水泥消費持續高位一段時間后,進入水泥消費的下降期,最終達到穩定階段的年均消費水平500~700公斤之間。根據預測我國水泥消費量將在2015年左右達到峰值,約為22億噸,2020年之后消費量逐年下降,在2030年進入穩定期約為8億噸。
根據文章中的內容看這是2012年寫的文章。此文章的預測度還是很高的,不過對于2012、13、14的水泥快速發展趨勢, 2014年的峰值還是有些偏差。
三、水泥消費拐點與超級下滑的成因
事實上:2014年水泥產量24.76億噸, 2015年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6月份水泥產量21,776萬噸,同比下降5.8%;2015年1-6月份全國規模以上水泥產量107,714 萬噸,同比負增長5.3%。單月水泥產量和累計水泥產量同比下滑幅度繼續擴大。也就是說按照最好的打算2015年的水泥產量僅達到23.44噸,下滑5.3%,這還不考慮下滑幅度繼續擴大的信號。
這就確定了水泥消費量峰值2014年,水泥行業的拐點就是2014年。
為何說水泥行業的冰河期到來觀點如下:
一是2008年的金融危機,導致國內緊急投資4萬個億,給國內的新新型干法回轉窯帶來的是瘋狂,背后是陷阱。有一句話:上帝欲讓人死亡,必先使其瘋狂。四萬億看到的是希望,砸下的是陷阱。08年、09年水泥成為了暴利,促進水泥線快速的投產,以至暴利過后是暴死。從12年開始市場趨于飽和,直到現在的市場嚴重飽和,水泥企業越來越難以生存。
二是中國人口紅利時期已過,嚴重影響中國經濟的發展。我國的人口紅利不同于發達國家的人口紅利,發達國家的人口生育高峰期是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降低,屬于自然發展;而我國的人口生育期是強制性的、是突然下降。從70年代提倡“晚、稀、少”的生育政策,到80年前后實施的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在我家一個2000人口的村子,74年之前小學一年級一般要在70人以上,75年之后40人,之后逐年下降,90年不足20人,現在幾個村子都從不足20人。70年前后是生育率最高的一代,在90年前后成家,房子的需求也是從成家開始,而我國福利分房政策是從98年開始的,隨著經濟發展2010年前后正值最高需求期,在共同的作用下,造就了11年前后的高需求。至今生育高峰期第二代人的房屋需求已經超過。所以今后我國住房需求不是下降,而是要停止,根據測算2030年理論上一對新婚夫婦,未來要接受6套房子遺產。15年以后不是買不買房子的問題,而是送房子有沒有人要的問題(當然大城市還是不同的)。
據報道:中國現有60歲以上的老人2.12億,伴隨著人口紅利消失道路、機場、車站等公共場所,因人口的老齡化及人口數量的快速下降,不會再進行大規模擴建或重建,只是進行修補。中國的所有傳統經濟都會大幅下滑,那么夕陽產業的水泥行業能夠躲過這場浩劫? 2030年消費量500kg和年均產量8個億能達到嗎?
假設今年熟料設計產能仍然按20億噸(實際仍然增長),生產線實際超產15%,也就是說實際熟料產能可達到23億噸,水泥消費按23.44億噸,噸水泥熟料料耗按56%計算,消費熟料13.億噸,產能利用率56.5%,,退到8億噸消費量時,熟料的產能利用率僅19.42%。80%的熟料產能空置,一年只生產不足2個半月,這就是將來,是否可怕?
四、水泥企業你有活下來的理由嗎?
那么你還認為是寒冬嗎?8億噸的消費量距離不遠了,或許是2020年,也許是2025年。但肯定不是2030年。那么你們的水泥熟料線還想活嗎?
想活下來相對于競爭對手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1、具備資源優勢。相對于周邊企業你必須具備低成本的生產優勢,特別是石灰石礦山要緊靠生產線,并且證照齊全。其它輔材低價格同樣要求具備低價格。
2、具備高效的管理優勢。改革開放后鄧小平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達到一定水平的時候,是通過管理提高科學技術,所以說:管理是第一生產力。現今的中國企業競爭的差距關鍵在于管理,相同的生產線,不同的管理辦法,管好管壞生產成本差距10-20元很正常,有1塊錢的差距就是死與生的見證。
3、具備資金優勢:當下的水泥企業已經不是掙不掙錢的問題,而是看看誰能撐到最后。能不能存活下來關鍵的問題還要看有沒有錢賠,賠過最關鍵的幾年。賠錢對于大部分企業來說是正常的,能不能賠得起是關鍵。有的企業賬上的現金不少,可是佘出去的貨款要不回,最終因沒有周轉資金而死掉也是常態。
五、今后如何生存?
1、沒有資源優勢的企業,在進入虧損初期痛下決心,能夠出手及時出手,不能夠出手的,也不能繼續生產,把損失降到最低。
2、有資源優勢的,要借助資源優勢的同時加強企業管理,在減員增效提高勞動效率的同時,要把生產成本降下來,哪怕是1塊錢都不嫌少,因為壓死駱駝的就是最后一棵稻草。
3、搞好資金流,盤活各種資產,避免賒銷,到手的現金才是錢。